“苏”式端午推动文化创新传承

2023-06-24 11:18:52 来源:江南时报

“忆在苏州日,常谙夏至筵。粽香筒竹嫩,炙脆子鹅鲜。”想起在江南水乡的日子,最令诗人白居易印象深刻的,是竹筒装的雪白粽子,其独特香味时隔多年依旧在鼻尖萦绕。

又是一年端阳时,苏州的大街小巷艾草悠悠,粽叶飘香。被列入世界“非遗”名录的“中国端午节”,由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组成,苏州是四大传承地之一。不同于其他地方以纪念屈原为主,苏州端午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先民的龙图腾崇拜祭祀活动,亦与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紧密相联。

祭伍员、承吴韵 激发时代共鸣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相土尝水、象天法地,规划建造阖闾大城;兴修水利、疏浚河道,主持开挖人工运河——胥江……在听着苏州评话长大的市民眼中,伍子胥这位来自荆楚之地的吴国丞相,可称为“苏州古城之父”,当地赫赫有名的古城门胥门因其得名。

后来,吴王夫差听信谗言,赐剑迫其自刎,令人将伍子胥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。闻讯后的苏州人哀怜伍子胥的不幸,感佩他忠心赴死,为他建立纪念庙堂,以各种方式自发进行纪念。民间盛传“子胥死、水仙生”,伍子胥死后化作涛神,“祭伍子、迎水仙”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。

每逢端午,伍氏后人相聚苏州,和苏州市民争相往河中抛扔粽子,共同祭祀先祖伍子胥,场面蔚为壮观。“树有根本,水有源流。作为伍子胥的后人,我们更是要通过这样的祭祀,时刻不忘先祖的精神,继续向前迈进。”苏州伍氏宗亲会会长伍忠元表示。

胥口镇文体教育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庆华认为,从两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筑造苏州城开始,苏州便具备了独有的文化品质和城市魅力。“千年孝、勇、忠、义的伍子胥文化与今天崇文、融合的吴地文化相遇,让人们超越时空产生共鸣,激发出澎湃的时代力量。”

赛龙舟、游集市 共享非遗盛宴

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重要发祥地,苏州龙舟竞渡最早起源于“胥门塘河”,从纪念伍子胥逐渐演变为端午节当地最热闹的风俗活动。到清朝,苏州端午龙舟竞渡更是盛极一时,地点众多,“龙船,阊、胥两门,南、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。”竞渡时,水珠飞溅,鼓乐杂奏,彩旗飘扬,观者如堵,宁静的河道两岸一时成为姑苏最热闹的去处。

龙舟竞渡穿越千年,如今端午欢庆,苏州金鸡湖上“游船聚集,管弦杂沓”,不仅诞生当地全民参与的狂欢节,更打造出一张新时代“江南文化”名片。记者从苏州工业园区了解到,作为全市重点文体IP项目,金鸡湖端午龙舟赛自2010年首度举办以来,始终秉持“亲民、聚民、乐民”宗旨和“传承、创新、融合”理念,传承龙舟精神,促进文明交流,赋予传统节日文化全新魅力和蓬勃生命力,让江南文化与水上运动实现深度“碰撞”。

6月22日,苏州金鸡湖端午龙舟赛第十三赛季如约而至,划分为竞赛组和表演组两大板块,66支参赛队伍水上角逐。其中针对青少年组设置专项赛事,将龙舟这项中华体育项目推向现代化、年轻化。同时展示皮划艇、桨板、帆船、电动冲浪板等水上运动,“体育+旅游”融合互动,推动苏州景区文体旅全面发展。

“既能参与到传统节日庆祝中,也能在比赛中感受龙舟精神,符合公司创新制胜的理念。”创胜集团龙舟队队员陆政感慨道,在紧张又充实的训练中,队员们不断提升划桨技术、自身耐力及体力,深刻理解团队的精气神、协同性和重要性。

龙舟运动拉开国际化的序幕,中华文化“奋楫出海”。记者了解到,今年苏州金鸡湖端午龙舟赛共吸引9支外籍队伍参赛,人数172人,来自法国、德国、美国、俄罗斯、巴西、英国、瑞士等15个国家和地区。此外,今年赛事将与“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龙舟赛”建立友好赛事关系并在现场进行国际连线互动,助推国内传承与海外弘扬双驱并行,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形象。

参加完本届金鸡湖端午龙舟赛,中国苏州龙舟队将作为全国唯一受邀队伍飞往法国,参加2023首届巴黎塞纳河国际龙舟比赛,领队刘仲豪表示:“大家满怀信心,希望能在比赛中拼搏出好成绩,为苏州增光。”

卖酒菜小吃、抟泥人、变戏法……从端午龙舟竞渡衍生出的繁华商业集市,前后持续半个月,被苏州人称为“龙船市”。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、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王稼句认为,端午龙舟竞渡带动当地商业经济发展,“从城市经济角度考察,苏州端午龙船竞渡都在商贾云集的地方,参加竞渡的龙舟各自代表不同的行业,可以视作本行业的一次推广宣传活动。”

新时代的“龙船市”,被赋予更多文化色彩。端午节当日,2023苏州工业园区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主题活动——“传统最美好,传承一起潮”亮相金鸡湖畔,以“体育+非遗”为切入点,二十余位非遗传承人、十余位青年创“艺”家带来热闹非凡的非遗市集,现场人头攒动,在洋苏州非遗“种草官”的热情引导下,学剪纸、捏泥塑、做“五毒”粽编,沉浸式体验苏州非遗文化之美。

扬民俗、传历史 永葆文化活力

除了龙舟竞渡,苏州人过端午,总要自己动手包粽子,张罗一顿极具姑苏特色的团圆饭。节前一大早,客厅里弥漫着清香,年逾六旬的“老苏州”吴秀英正忙着包粽子,只见她将芦苇叶折成一个倒圆锥筒,将糯米和猪肉分别放进去,右手拿着芦苇叶三下一绕,再用包装线一扎,一只粽子就包好了。“外面的粽子品种多,但我就觉得自己包的粽子更有节日味道。”她告诉记者,苏州人逢端午“吃五黄”,给孩子穿“五毒衣”,蘸雄黄酒画“王”字,采芦苇叶子包粽子,大街小巷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。

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、中国民俗专家沈建东介绍,苏州传统的端午民俗文化非常丰富,光是节日装饰就有五毒图、菖蒲艾叶、钟馗像、缠臂的彩线、挂丝线粽、穿五毒衣、戴香包等。“由此可知,苏州端午节是一个集图腾崇拜、历史传说、人物故事、消灾避病多种文化元素和地方习俗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,其源远古老,是吴人与自然变化调节的产物。”

保护和传承苏州的节日文化空间,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精神。“从民俗学上讲,端午习俗的‘传承性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现在用机器包粽子,做香囊、做虎头鞋庆祝端午,也是一种传承。”在沈建东看来,传承具有“时代性”和“变异性”,在当下“后工业时代”,有刺绣艺术家创新研发“缂丝香囊”,既有观赏性,又有保存价值。针对现代人普遍喜爱“沉浸式体验”的特点,需要以讲解与现场动手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民俗文化活动。

苏州民俗博物馆原副馆长、江苏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蔡利民表示,苏州端午习俗极大地强化了吴地人民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,对吴越故地的历史、文化研究都具有珍贵的价值。近年来,苏州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,对环古城河进行综合改造,重点恢复胥江地区的环境风貌,修复古胥门城墙,在胥江地区建造以伍子胥石塑雕像为标志物的主题文化公园,修复万年桥等胥江地区的古桥梁。同时加大民俗文化宣传力度,开展民俗文化知识进课堂等活动,重点在青少年中推广端午节等民俗文化知识,保持端午习俗的传承生机与活力。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钱月明

标签:

滚动